前段時間單位開展輔導員工作情況調研,和幾所高校的輔導員代表聊了聊,給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一位干了很多年的“老”輔導員,他現在就是一副什么都不在乎的模樣,原因在于盡管他每年各種獎項都還拿著,各種加班加點的活也少不了他,但職位一直沒有變化,基本上屬于原地踏步。
回去的路上我打開最近爆火的小游戲“羊了個羊”,玩著玩著,我突然想到了那位輔導員老哥,這款游戲的闖關設定不就是他的真實寫照嗎?
明明是個消除闖關的游戲,卻通過增加難度和區域排名勾起玩家不服輸的心理,誘導玩家不停地刷該廣告,最后游戲開放商賺的是盆滿缽滿,玩家屬實浪費了大把時間。
這樣說來,“羊了個羊”這個游戲名確實名副其實,薅得不就是玩家的羊毛嘛。我們在玩游戲,游戲也在玩弄著我們,我們在游戲里擺弄著“羊”,其實“羊”就是我們自己。
· 壹 ·
“羊”是怎樣養成的
簡單類比的話,高校輔導員的職業發展和“羊了個羊”非常相似,大致可以分為4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接受誘惑,躬身入局
迷戀這款游戲的,要么是覺得游戲規則簡單好上手便玩了起來;要么是大家都在玩,不玩就不合群了。這是不是像極了我們選擇入職高校當輔導員時的心態。
或是奔著高?!笆聵I編制”“有寒暑假”“工作輕松”的好處而來,或是被家長老師瘋狂安利,看了各大高校招聘啟事而動心。選擇入職高校做輔導員和玩游戲一樣,都是權衡利弊,自由選擇的結果,也都是那個時間節點的最優選擇。
第二個階段:自信滿滿,瘋狂內卷
“羊了個羊”第一關非常簡單,隨便點幾下就能過關,但難度逐漸升級,格子越來越滿,恰如剛入職不久的輔導員們,什么事都想做精做好,對領導的指示嚴格執行,即使完成了也要細細打磨,不惜加班加點;對家長和學生的要求來者不拒,還面帶微笑。
盡管累點苦點,但能力確實有提升,對于未來闖關充滿了希望。
第三個階段:心有不甘,選擇躺平
如果玩家發現無論怎么找規律動腦筋都沒辦法通關,不少人就開始隨性碰運氣,不那么認真玩了。
就像輔導員發現并不是自己努力工作就一定能得到努力之后的回饋一樣。當看到周圍同事“機緣巧合”被領導關注進而提拔,而自己還在加班加點時,心里就產生了躺平的念頭。
學生有困難,不是不幫忙處理,而是不再越俎代庖;領導有指示,不是推諉不干,而是繼續干但不那么精益求精。
結果發現工作該啥樣還是啥樣,似乎也沒什么變化。
第四個階段:徹底看開,無欲無求
當系統提示可以轉發獲取道具時,玩家還會抱有一絲希望。當意識到確實無法通關時,玩家也就不掙扎了,注意力開始轉向排行榜和朋友的通關數。
高校輔導員也是一樣,工作干的時間長了,其中的門道也了解了七七八八,處理問題也張弛有度,只想著把本職工作干完,其他事兒都不去想,偶爾看看其他人通到了第幾關。
· 貳 ·
為什么會陷入“羊了個羊”的怪圈
開頭提到的那位輔導員老哥盡管有萬分委屈,但從我這個旁觀者的視角來看,他自己也走了不少彎路。
一是錯過了發展機會
簡單來說,高校輔導員發展渠道有2個。
一是縱向發展,從輔導員做起,到學工辦主任之類的行政崗位領導,再到學院的副書記、書記;或者轉到管理崗或者團學崗,競聘高校行政職能部門。
二是橫向跨越,輔導員工作期間攻讀博士,畢業后轉為授課教師或思政序列教師。那位老哥年輕時沒有把握住機會,到后來干部選拔向年輕化、專業化傾斜時基本上就堵住了他的發展道路。
二是選錯了發力點
不論在高校還是其他機關,任何人事變動和干部提拔都不只是工作能力的較量,而是綜合實力的比拼。
就高校輔導員的發展道路而言,如果選擇縱向走學工發展道路,那就要具備基本的政策理解、組織協調、溝通協作、公文撰寫等能力,辦文辦會辦事至少要有一項精通。
如果選擇橫向走教學發展道路,就要滿足學歷學位的要求,有拿得出手的科研成果。而這一切的前提是自身要明確自己的發展道路,從而找準發力點。那位老哥看似忙碌,但時間都浪費在了細枝末節,能力卻沒有實質提升。
· 叁 ·
如何走出“羊了個羊”怪圈
一是多聽多問,找準規律
網上出現了很多“羊了個羊”的通關攻略,甚至外掛都開發出來了,這和輔導員晉升是一樣的,想要追求個人發展,就必須找到發展的渠道,弄清楚需要具備哪些條件,掌握哪些技能,關鍵的時間節點是什么時候,甚至也要了解關鍵的人和關鍵的事,盡早拿到各項資質。起步快才能步步快。
二是常學常思,拓展本領
游戲要看廣告復活,工作也要多學多看。其實完成輔導員工作其實并不難,難的是有特色,甚至打上很深的個人烙印。循規蹈矩能出成果但出不了成績,要在完成常規工作、不引發矛盾的基礎上多創新多突破,在創新突破的過程中拓展除輔導員工作之外的能力。
三是思危思退,放平心態
游戲實在通不了關就盡早放棄,與其和游戲較勁浪費時間,不如解放自己。成功的定義千萬種,總之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體制內外均如此。有些輔導員一干就是一輩子,或是時運不濟,或是環境所迫,亦或是真心熱愛。在體制內,要有不比級別比身體、不比收入比收獲的心態,既然已經是“羊”,被薅羊毛又有何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