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高校人才網資訊職場分享>有編制有假期,高校教師為啥還覺得不幸福

有編制有假期,高校教師為啥還覺得不幸福

發布日期:2022-10-12 作者:彭偉 閱讀量:252 取消收藏 收藏文章
【摘要】按理說,我們在高校工作,有編制有戶口,待遇也不差,應該覺得很幸福才對。當所有人都在追求穩定,那穩定的差異性反而顯得不那么重要,同時意味著遍地的風口與我們漸行漸遠。再加上經濟增速減緩、人口紅利殆盡、中美貿易戰、持續反復的疫情又把我們拉回了程式化的工作現實。


前些天發了篇關于高校行政崗文章,有位小伙伴留言表示,自己從公務員離職去了高校,發現并沒有想象中的那么好,決定重新考公。


其實我,包括周圍很多同事一樣,也有這種感覺。


按理說,我們在高校工作,有編制有戶口,待遇也不差,應該覺得很幸福才對。當所有人都在追求穩定,那穩定的差異性反而顯得不那么重要,同時意味著遍地的風口與我們漸行漸遠。再加上經濟增速減緩、人口紅利殆盡、中美貿易戰、持續反復的疫情又把我們拉回了程式化的工作現實。


于是不甘心的種子在心中萌發,可澆灌它的只有柴米油鹽醬醋茶。



相較于其他體制內的工作,高校更像是一個相對封閉的自循環系統,不論是教師、輔導員還是行政崗,都有相對固定的行事邏輯和辦事規程。剛入職時可能會有新鮮感,但時間長了就感覺都差不多,按程序走就行了,至少不會出錯。理性告訴我們,這樣的環境更容易躺平,而現實告訴我們,躺是不可能的,只有瘋狂地卷。


求職時選擇高校要“卷”。985、211、一本、二本、A+學科、B類學科等的劃分似乎就是為了給大家提供“卷”的平臺,好的高校自然有好的平臺,也就意味著有很多課題申報和職業成長的機會。也許畢業時大家的水平還差不多,但因為入職了不同的高校甚至同一高校的不同學科,大家的境遇就天差地別了。


  入職后各種工作要“卷”


博士入職后要比誰先拿到課題站穩腳跟,好應對非升即走的考核壓力;碩士入職后要比誰先得到領導賞識,好盡早頂上領導職位的空缺。在課題和職位存量不變的情況下,要想分得蛋糕就只能不停地卷。卷到最后發現決定未來發展的不只有努力這一個因素,也許你拼命卷的不過是人家本來擁有的。卷來卷去除了空乏其身,似乎也只剩下“至少努力過”的自我安慰了。


  職稱評審要“卷”


一邊有工資上漲的蜜糖,一邊又有非升即走的砒霜,而高級職稱名額充足的高校畢竟是少數,于是職稱評審的標準成了最低門檻,更多的是和同事之間的競爭。而限額競爭的又一苦果則是高校自行加碼,有拼數量的、有熬資歷的、有要求完成一定行政工作的,職稱評審變成了又一個卷的平臺。前段時間清華大學50歲預聘副教授沒有通過非升即走而被解聘的新聞,著實讓高校教師這一群體感受到了寒氣,我們在感嘆那位副教授的境遇時,也為自己未來的高校生涯捏了把汗。



說穿一切,其實就是高校教師對未來的信心沒以前那么強烈了。


幾乎每年都有傳言要取消高校編制,盡管大多是撲風追影或夸大解讀,可怕就怕在“萬一”上。今年不少地區公務員降薪,人們也生怕會波及到高校。信心這種精神層面的東西看著沒什么用,可一旦缺失了就會實打實的影響到現實世界。


盡管大家在理智上都覺得自己不至于達不到考核指標,但也都無法克服自己內心的擔憂甚至恐懼,享受生活反而有種負罪感。再加上非升即走、晉升天花板、職場內卷、學術圈子文化等固有矛盾,高校幸福的幸福自然所剩無幾了。


未來怎么辦?


前段時間單位倒是組織了幾場關于疏導職場壓力的講座,講真,聽了確實有效果,但不多。如果把講座專家帶入到我們的情境中,我都懷疑他是否能說服自己。


盡管不能解決“不幸?!钡膯栴},但卻能最大程度的減少“不幸?!钡某潭?。我和同事們總結了一些經驗,供大家參考。


經驗一:分解目標


我和很多高校青蔥們一樣,剛入職時自信心爆棚,給自己制定了宏大的學術科研計劃,幻想著自己能C刊發論文、基金隨便拿、評上副教授、當上名導師??僧數谝荒暌黄恼露紱]發出去之后,我瞬間就頹了。而我的一位同事的規劃就顯得小而美了,就要求自己每天寫夠2000字,寫著寫著論文和課題就都有了。


在高校謀發展是一場馬拉松,如果長期處在目標總也沒法完成的狀態,慢慢精神上會越來越缺乏動機和動力,小步快走,分解目標,按自己的節奏走,往往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經驗二:弄懂文件


在任何高校關于職稱評審和職級晉升的文件都是極其重要的,不少高校還會不定期進行修訂。入職高校后一定要讀懂政策、弄懂文件,既要了解關于晉升的標準、要求、程序、規則等明文規定,也要了解類似于“破五唯”“代表作”“評委會投票規則”等文件之外的要求,把晉升的基本條件細分到晉升準備期中,同時也要留足機動時間,以備政策變化或滿足新要求。


經驗三:留有余地


這里的留有余地其實是兩個意思。一個是在教學、科研和服務三大板塊要有側重,具體要看所在學??粗心膫€部分。不要均衡發力或是專攻一門。一般而言,教學和服務任務是每學期固定的,只要能對得起學生、完成基本工作量即可,如果能獲得教學成果獎、省級名師等獎項則是更好。而科研是需要自己掌握進度的,青蔥們還是要充分利用好博士剛畢業時的成果積累和科研熱情,盡快發幾篇好文章、申報上高層次課題,等待工作幾年被雜事困住,有心寫作也無余力了。


另一個則是在待人接物上要留有余地。你以為的學者清高,別人看來卻是大病沒好,不論是對待領導、同事還是學生,在不涉核心利益的前提下要多讓一分、少爭一句,畢竟有些高校職稱評審還要求民主測評同意過半數。高校的穩定決定了很長時間大家都是抬頭不見低頭見,沒必要遇事爭三分,有個好人緣終歸不是件壞事。


寫在最后


如果橫向比較,高校教師有太多應該幸福的理由。但我們總是習慣我們已經獲得的,糾結我們未曾得到的,將自己陷入了盲目比較和胡亂折騰的煩惱之中。其實只要相信未來不會差到哪里去,同時認清自己的邊界,通過不斷積累一個個小成就來讓自己獲得把控感,誰都可以過好自己想要的生活。


來源:   高校人才網V(微信公眾號)   本文為高校人才網原創,首發于微信公眾號“高校人才網V”,如需轉載,請聯系獲得授權。
更多資訊!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關注高校人才網官方微信(微信號:Gaoxiaojob)。
沒有賬號,立即注冊 單位登錄
{{checkTextOne}}
{{checkTextTwo}} {{checkTextThree}}
+ 上傳
默認此選擇
+ 上傳
{{checkTextFour}}
{{successOne}}
{{successTwo}}
我知道了
好大好快呀进去了